诏安具有适宜青梅生产独特的土壤、水质和气候条件,种梅历史悠久,远自南宋开始,当地农户即有种中国青梅之乡—-诏安,经年累月,果农具备了丰富的栽培选育经验。经过多年的演化发展,诏安青梅形成了“白粉梅”、“青竹梅”两个独具特色的品种,统称为“诏安红星青梅”,以果大、皮薄、肉厚、核小、酸度适中而驰名中外,其品质足与日本南高梅相媲美,成品梅被定为A级。 青梅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,富含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,具有净血、整肠、降血脂、消除疲劳、美容、调节酸碱平衡,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。青梅在日本一直被认为是消灾除难的良药,被誉为“凉果之王”、“天然保健食品”。 20世纪80年代中期,诏安红星乡开始复兴青梅种植,从此,渐渐发展壮大。 当时,地处山区的红星乡在考虑如何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,明显感觉到当地传统的柑橘、菠萝经济效益不佳。经反复比较、筛选和评估,大家一致认为发展青梅大有前途。此后,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有力扶持,以及一批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下,青梅种植面积渐渐扩大。 “万花取向雪中出,一树独先天下春”。在红星乡的带动下,与其毗邻的太平镇也开始大面积种植青梅。上世纪90年代初,持续的引导、推广,终于使原本不起眼的小果成长为诏安农业的“当家花旦”,并成为果农增收的主力渠道之一。 目前,诏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梅种植基地,全县青梅种植面积达12.4万亩,产量6万吨,且有70%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集中在红星、太平两个毗邻乡镇。 与此相行的是行情的持续火热。20世纪90年代开始青梅大规模投产后,梅果1斤可以卖到5元多,最高时诏安青梅达到7元,而且销路不愁。高涨的行情让果农们收获颇丰,山区群众生活条件迅速得到改善。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,一件件新式家用电器源源不断地从县城往山里运,处处呈现“梅花开果农笑”的和谐景象。 近年来,诏安紧紧抓住特色资源优势,把“诏安红星青梅”当作一张“名片”,从培育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高度,着力发挥品牌农业效应,创建青梅品牌。“诏安红星青梅”先后通过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记认证、国家工商总局证明商标注册,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“诏安红星青梅”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……品牌创建,为青梅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 与此同时,从近年来青梅市场的剧烈波动中,诏安县认识到必须逐步摆脱单一市场的局限,实行产业化,自主开发青梅深加工制品。2002年,诏安成立青梅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,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青梅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,为做大做强青梅产业创造了良好环境。涉农部门和相关乡镇加大青梅生产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力度,提高青梅品质;主产区乡镇也投入巨资建设青梅收购市场,将农村等级水泥路修进梅园,有效解决青梅运输难题。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也深入到各主产区,现场为出口青梅产家办理植物检疫证,方便产品出口;农村信用社在青梅登场之前投放营销贷款,增加营销企业流通资金。 此外,协会的协调带动作用不断加大。1998年,红星乡青梅技术研究会成立,2007年4月初,诏安县青梅协会成立,初步形成集青梅生产、科研、示范、推广和产品加工、营销等于一体的专业技术协会,促进了行业自律,提高了青梅种植、生产水平,形成“公司+协会(研究会)+农户”的生产经营模式。 经过多年发展,绿源、天立、荣祺等一批青梅食品加工企业相继在诏安落户。其中由台商投资落户该县诏安青梅太平镇的荣祺食品有限公司,年加工青梅4000吨以上,生产的咸水梅全部出口日本,成为全国最大青梅加工企业。诏安形成了以青梅加工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企业群体,延长了产业链,提高了产品附加值。产品打入沃尔玛、麦德龙等超市,被厦门航空公司指定为空中食品。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梅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,现有青梅加工企业100多家,年加工量4万多吨,其中,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,年产值近3亿元。近日,绿源公司选送的黄蜜梅等4个青梅系列产品,又在2007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综合评选活动中入选奥运推荐果品,获准进入北京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专卖中心设摊销售。 诏安在发展青梅产业同时,积极挖掘梅文化,拓展青梅产业内涵,做足青梅文章,把红星青梅品牌打得更响。 梅果是天然保健食品,而梅花具有凌寒傲霜、冰清玉洁之秉性,独先天下而春,诗意典雅,历代文人墨客竞抒风骚,形成了蔚为灿烂的梅文化。赏梅品梅在民间已形成风俗,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,赏梅更是成为一种高雅的休闲方式。诏安青梅主产区红星乡瞄准这一商机,积极拓展青梅产业,在引进种植观赏梅同时,规划建设了万亩生态梅园基地,今年又投入500多万元,将水泥路修进了梅园,建设了赏梅亭、吟梅阁、接待室等配套设施,吸引游客到红星赏梅。发挥“书画艺术之乡”优势;组织海峡两岸书画家、著名诗人、散文家和企业家到梅园画梅图、呤梅诗和文学采风,扩大“青梅之乡”知名度。旅游部门通过与潮汕等多家旅行社合作,将红星乡赏梅项目挤进了粤东旅游圈,成了旅行社推介的旅游景点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