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果功效网-认识水果从此开始!

水果的营养价值_看病人送水果的知识_水果大全-尽在水果功效网

当前位置: 水果网 > 水果知识 > 水果文化 >

榴花西来

时间:2015-09-27 14:42来源:未知 热度:
绿叶裁烟翠, 红英动日华。 ——(唐)元稹:《感石榴二十韵》 首先要说明的是,这篇植物随笔的标题借用了毛民女士一本书的书名:《榴花西来——丝绸之路上的植物》。我觉得这个书名很棒:榴花西来,能形象地说明新疆植物西来和文化西来的特征。 毛民是我的

 绿叶裁烟翠,
  红英动日华。
  ——(唐)元稹:《感石榴二十韵》

  首先要说明的是,这篇植物随笔的标题借用了毛民女士一本书的书名:《榴花西来——丝绸之路上的植物》。我觉得这个书名很棒:榴花西来,能形象地说明新疆植物西来和文化西来的特征。

  毛民是我的浙江同乡,一位植物学家的女儿,曾就读于英国伯明翰艺术学院和伦敦大学东方学院,并获艺术考古博士。她是我国在中亚五国参加丝路遗址考古挖掘的少数中国人之一。《榴花西来》写了一些花果在丝绸之路流传的轶闻趣事,其中就有石榴。这本书展现了东西方人在历史上的和平交往,以及对异族文化的好奇、宽容和热爱。

  我第一次见到毛民是在乌鲁木齐“驴友”们为她举办的一次生日聚会上。此时的毛民似乎已厌倦了植物学和考古学,疯狂地爱上了户外运动,笃信兰波的“生活在别处”。那天她喝了不少酒,跳起了热烈奔放的乌兹别克斯坦舞蹈。那次聚会去了不少“女驴友”,我后来写了《女驴友》一诗,不可否认,其中有毛民的影子,也有我对户外运动的个人态度。

  毛民离开新疆后,很快寄来了《榴花西来》一书。她在扉页上谦虚而客气地题写:“敬赠沈苇兄:此书与您的《新疆词典》正可对话!”

  的确,我在《新疆词典》中是写过石榴的:“我理解的新疆,就是一只咧嘴歌唱的石榴,一杯浓郁鲜美的石榴汁,请不要大口狂饮,得细细去品味,调动你全身每一个味蕾、每一根神经……”

  当我再次写石榴时,我想到了毛民,想到了她的《榴花西来》。不知她现在漂泊何处?愿她平安、好运,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卓有建树。与此同时,我要对标题的借用向她表示感谢。

  丝绸之路上的石榴

  榴花西来——植物西来——文化西来。这是对新疆文明特征的形象勾勒。
  在《异域的教诲》一文中,我曾经写道:“由于丝绸之路这一纽带,亚洲腹地的新疆成为多元文明融会的地方,成为东西方对话的前沿和窗口。历史学家认为,新疆是地球上唯一的四大文明融会区,即:华夏文明,印度文明,波斯—阿拉伯文明,希腊—罗马文明。这个地区的文明异常丰富、复杂和深邃,它是一种文明的百感交集,文明的纠缠不休,是一个文明的博览中心。这一文明传统虽然复杂,缺少头绪,难于清晰地一一道来,但有一个特征是显而易见的,那就是:除却地理和政治上与中原汉地的依存关系,新疆文化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一种“向西开放”的胸襟和姿态,它能吸纳和融入的东西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。这使我们通常所说的中亚传统变得宽泛和广博。”(载《世界文学》2005年第2期)

  在新疆的现在时和过去时中,你常常能感受到浓郁的印度味道,阿拉伯味道,波斯味道,乃至希腊味道。这些,构成了活着的传统,醒着的传统。
<P>  植物西来。一株西来的植物沿丝绸之路去向东方,在东方扎下了根,慢慢地,与本土特征融合了,它变成了本土植物,加入了东方植物谱系。然而在偶尔回首间,它却在日益复杂而模糊的血统中辨认出自己的起源、自己的母土:波斯、阿拉伯、印度、地中海、非洲……西来的葡萄、西来的西瓜、西来的石榴、西来的无花果、西来的甜瓜、西来的阿月浑子、西来的没药、西来的郁金香……尤其是石榴,与葡萄、无花果一道,被誉为“丝绸之路三大名果”。

  “石榴酒,葡萄浆,兰桂芳,茱萸香。”这是唐人眼中流光溢彩的丝绸之路,因为它添加了植物的芬芳和异彩。
  石榴的原产地是古代波斯。后来,航海的腓尼基人将它传播到地中海地区。向东,则传播到布哈拉、塔什干、撒马尔罕等中亚地区。波斯多石的山地看来很适合石榴的自然生长。波斯人称石榴树是“太阳的圣树”,认为它是多子丰饶的象征。在日常生活中,他们用石榴做酱油,先把它浸在水里,用布过滤,使酱油有颜色和辣味。有时他们把石榴汁烧煮,请客时用来染饭,使饭的颜色漂亮,吃起来更加可口。从波斯古经到中世纪诗歌,对石榴多有记载和赞美。

  《圣经》和《古兰经》透露了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对石榴的热爱。《圣经·雅歌》将情人的脸颊比作藏在帕子里的一块石榴。情人是关锁的花园,园内佳美的果子,正是石榴。“我必引导你,领你进我母亲的家,我可以领受教训,也就使你喝石榴汁酿的香酒。”(《雅歌·第8章》)石榴、无花果和橄榄是阿拉伯人的三种“天堂水果”,《古兰经》上说:“吃一吃石榴吧,它可以使身体涤除嫉妒和憎恨。”这与古希腊人将石榴称为“忘忧果”几乎同出一辙。

  和葡萄、苜蓿一样,石榴是张骞将军引进到中国的。从这一点上来说,张骞无疑是中国最早的“植物猎人”,当然,他承担的使命比这要多得多。他的目标是“专业的政治和业余的植物”。李时珍说:“榴者,瘤也,丹实垂垂如赘榴也。《博物志》云:‘汉张骞出使西域,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。’故名安石榴。”

  安石榴,确切地说是“安国和石国的榴”或“安石国的榴”。后来就简称为石榴了。安国和石国均为中亚小国,在历史上附属于康国。分别指的是现在乌孜别克斯坦境内的布哈拉和塔什干二城。

  3世纪之前,中国古籍中对石榴尚无任何记载。石榴传到中国内地应该是在3世纪后半叶。4世纪诗人潘岳的《安石榴赋》是出自中国人之手的第一首“石榴赞美诗”。他写道:“若榴者,天下之奇树,五州之名果也。是以属文之士或叙而赋之。遥而望之,焕若隋珠耀重渊;详而察之,灼若列宿出云间。千房同膜,千子如一,御饥疗渴,解醒止醉。”到了唐宋,写石榴的诗章多起来了,李白、元稹、李商隐、杨万里等都写过与石榴有关的诗。唐代有一首无名氏的《燕京五月歌》:“石榴花发街欲焚,蟠枝屈朵皆崩云。千户万户买不尽,剩将儿女染红裙。”这正是“石榴裙”和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的由来。

  中国人把石榴叫作若榴、丹若、沃丹、金罂、天浆,都是十分好听的名字。我最喜欢“天浆”这一叫法,但这一称呼看来更适合石榴汁,芬芳甘甜的石榴汁正如“天浆”一样妙不可言,简直不是地上的汁液,而是天上的琼浆。

  但汉地的土壤似乎不太适合石榴树的生长,它们大多变成了盆栽观赏植物,树身矮小,可怜兮兮,结的果子只有鸡蛋那么大。当唯美成了病态的情趣,石榴的命运变了。只有在新疆,特别是南疆阳光之地喀什、和田,石榴树长得生机勃勃,石榴花开得如火如荼,果实如婴儿的头颅,一只只天庭饱满,浑圆完美,最大的能达到一公斤多。石榴树拒绝阴雨潮湿的气候,喜好干爽和阳光。我甚至觉得石榴树不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,而是生于阳光中的——阳光是它唯一的土壤,也是死后唯一的归宿。它的成长、开花、结果,就是与阳光的一次倾力合作,一次呕心沥血的热恋。

  石榴在维吾尔语中叫“阿娜尔”。许多姑娘取名为“阿娜尔汗”(石榴姑娘)或“阿娜尔古丽”(石榴花),读起来有一种音乐和色彩的美感。当花朵和果实为人名所借用,就足以说明这种植物的深入人心,以及在这个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了。

分享到:
水果的功效
水果文化